昨天一直很緊張的等待下午兒福中心的人來做兒福中心的家訪。之前幫我們做領養人資格評估調查的社工Eileen提醒我們很多點,諸如:
1. 大門入門玄關處,牆壁有破洞,觀感不好 (以前屋主掛東西敲了幾個洞,後來找了一幅畫掛上)
2. 地下室逃生動線受限,必須把地下室窗外外面釘的擋水罩拿走,然後放幾個東西讓兒童身材的人可以從窗戶爬出(這點就實在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因為地下室根本沒裝修)
3. 藥品要放在大人都很難拿到的地方,而且藥箱要上鎖。(家裡沒藥箱,後來就把兩個藥物簍放到櫥櫃最上方)
4. 漂白水要放在高處。(這沒問題,一向都放在自己沒踩椅子也拿不到的地方)
5. 消防器材要更新(這也沒問題,已經弄好了)
6. 要提供兒福中心一份彩色的家長簡介(花了一點時間總算做好了)
因為之前的社工Eileen以前也在這裡的兒福中心工作,她就建議我們除了從中國領養外,也可以考慮從加拿大國內領養,反正也不會多花錢。上次這裡的兒福中心辦了一個說明會,會後我們又填了一份表,兒福中心也收到Eileen的評估報告,所以出乎意料手腳非常快的就打電話來說要來家訪。
說明會提到兒福中心的backlog很多,但是她們會優先處理一些她們覺得可以跟現在等待領養小孩裡比較可以配對到的,所以我跟阿P就在想也許是因為我們是少數族裔的身分,反而被優先了!不過兒福中心的社工Margaret說基本上要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的話,幾乎是沒有,但如果我們能開放接受東南亞裔,選擇就會比較多。我覺得反正最後都是case by case,一開始把條件設死,要配對到根本是天方夜譚,所以也沒有反對。
Margaret其實就只是來拉勒一下,填個表,回答幾個問題這樣。Eileen之前說可能兒福中心的人會來再看一次房子的內部會不會對兒童造成危險,結果Margaret根本就沒看。Margaret說既然我們的評估報告是上個月新鮮出爐,沒什麼需要再update的。
接著下來就談到領養的過程,當她知道我們兩邊都完成送件後,就說:「現在就是看哪邊回覆快了!」
送件後,對領養人來說就甚麼也不必做了,只剩等待這件漫長的事。
看多幾份簡介後,大概瞭解這孩子對人際關係很疏離,怕再次受到傷害。
She needs a permanent family to love her and ensure she gets the services and support she requires throughout her life.
通常這樣寫表示有一些生理/心理的問題需要長期治療或復健。
讀這些兒童簡介也讓人為了這些年紀小小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人們感到心酸。很多簡介上的照片大概是寄養家庭幫他們拍的,有些拍的真糟糕。
現在就只有等待也沒什麼可以做的。